资讯 information
《机器人大会:产业变革的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4-12-05 阅读次数:4 字体大小:

一、机器人大会盛况

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规模宏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本次大会以 “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 为主题,众多国内外企业、专家、选手积极参与,展现出了机器人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大会有近 170 家企业携 600 余件展品参展,规模之大令人瞩目。其中,27 款人形机器人整机的亮相,数量创历届之最,成为了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这些人形机器人来自不同的企业和研发团队,展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
从参展企业的数量和展品的丰富程度可以看出,世界机器人大会已经成为了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盛会。169 家企业带来的 600 余件展品涵盖了机器人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首发新品 60 余款,更是体现了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人形机器人的集中亮相,不仅展示了其在外观上越来越像人的特点,还体现了其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例如,有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识别站在其面前的人,并为其画出肖像;有的可以做家务,如叠衣服、制作咖啡等;还有的可以在工业场景中发挥作用,如车辆质检、分拣物料、搬运货物等。这些人形机器人的出现,为未来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大会开幕式上,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 “天工 1.2 MAX” 首次公开亮相,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这台全球首个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示了其强大的运动能力,还体现了其在具身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它可以通过语音接收并响应指令,将指定物体抓取并置于指定位置,展现了其对不同场景任务的理解能力。
此外,本次大会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企业参展。例如,优必选带着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展会,现场展示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长木谷现场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 “AI+ROBOT” 骨科手术机器人 ROPA;TITA 机器人将轮式机器人的速度和敏捷性与足式机器人的强适应性结合,展现了其在穿越各种障碍时的稳定性。
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不仅是一场机器人技术的展示盛会,也是一场思想碰撞与灵感迸发的盛会。大会同期举办的 26 场专题论坛活动,吸引了包括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院士和企业家等共计 416 位重要嘉宾,围绕机器人核心产业话题进行充分探讨。这些论坛活动涵盖了国际合作、技术革新、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多个方向,为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合作创造了新契机。
总之,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规模宏大,展示了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

成就斐然

  1. 中国机器人领域有效专利数量超 19 万项,占全球比重约 2/3。连续 11 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 200 亿元,拥有 400 多家相关企业,50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居全国首位。

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 2024 年 7 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 19 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这一庞大的专利数量彰显了中国在机器人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 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中国已连续 11 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阵地,2023 年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 200 亿元。这里拥有 400 多家相关企业,产业集聚动能不断增强。其中,50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更是凸显了北京在机器人产业高端领域的领先地位。
北京市政府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建了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技术攻关前沿阵地,构建 “天工” 和 “开物” 两个开源母平台以及具身智能数据集,支撑初创企业技术和产品快速迭代。建立了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专利池,完成 654 件专利入池。还建设了机器人共享加工中心,降低企业研发门槛,加速产品开发周期。
北京市出资设立百亿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已累计投资 12 亿元,支持 11 个重点项目,加速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布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建设两个机器人产业园,为企业提供超 50 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已落地 18 家企业。一批国内顶尖的机器人领域科研院所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京聚集,技术和产业创新主体持续壮大。
北京积极实施 “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 和 “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 “机器人 +” 园林、医疗、农业、应急等场景创新产品应用征集。以玉渊潭公园为例,作为 “机器人 + 园林” 创新应用场景的试点,公园正试点应用清洁清扫、水面救援、绿化养护等 6 大类机器人。水面救援机器人能快速到达落水人员身边,提高救援效率;巡检机器人能监测不文明游园行为,提升公园智慧化景区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
随着应用场景牵引效应日益显著,未来将有更多 “机器人 +” 场景加速落地,代替人们从事枯燥重复的工作,使服务更加高效。北京正加快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为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做出重要贡献。

三、全球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国际合作意义重大

  1.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呼吁全球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应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见证了世界机器人大会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在 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强调,各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她指出,推动前沿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推进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医疗、服务、救援等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克诺尔作为连续十年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国际嘉宾,见证了大会逐步成长为全球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合作平台。他表示,每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都吸引着全球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参与,有力促进了前沿技术的交流和产业合作的深化。大会既是展示机器人领域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璀璨舞台,也是推动机器人领域创新发展与全球合作的最佳典范。
新松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雷也认为,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将推进行业发展进步。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以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为亮点,吸引了 169 家企业参展,展出 600 余件创新产品,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国际合作在机器人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各国可以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例如,韩国科学技术院携手 Rainbow Robotics 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旨在开发一种能够高速移动、克服障碍、执行精确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并立即将其应用于现有固定机器人难以应用的工业场所。另一方面,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全球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与德国 TUV 莱茵大中华区的合作,不仅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还提升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世界机器人大会作为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邀请了众多国际机构和嘉宾参与。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邀请到 25 家国际机构支持,国际参会人数较去年增长 9.7%。全球 300 余位机器人领域专家、国际组织代表、知名科学家、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碰撞前沿思潮。大会主论坛共设 “产业发展”“协同创新” 和 “技术革新” 三大篇章,深入洞悉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的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围绕国际合作、技术革新、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四个部分,与主论坛密切联动,为大会拓展更为丰富的话题外延,探索更广阔的产业空间。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也将在大会同期举办 “可持续发展论坛”“中韩论坛” 等多场国际活动。
总之,国际合作在机器人领域意义重大,各国应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四、未来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

中国战略措施

  1. 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全球生产要素集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机器人伦理研究和监管治理等国际合作。北京提出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联动的发展策略。

中国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积极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要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共筑良好发展生态。通过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 “机器人 +” 应用体系,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
在推动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在机器人标准制修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适宜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积极推动中国机器人规则、规制、标准同国际对接,共建产业治理体系。例如,在国际上,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率先提交 IEC/CISPR 机器人电磁兼容测试标准并牵头编制首个相关国际标准,实现了电磁兼容检测从功能性粗略判断延伸到指标性量化判断的突破。
同时,中国加强机器人伦理研究和监管治理等国际合作。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是科技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成拥有强大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技强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对确保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更全面、准确识别人工智能的影响及其伦理意涵,重视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提高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增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
北京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阵地,提出了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联动的发展策略。北京市通过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 “筑基” 工程,提升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验证公共平台,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北京还加强机器人工业用地开发和供给,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落地布局。培育机器人 “专精特新” 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为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支持机器人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对建设 “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标杆工厂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促进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京津冀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生产组装、维修服务等综合能力。
在加快 “机器人 +” 场景创新应用方面,北京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开放一批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组织机器人场景供需对接。发布《北京市 “机器人 +” 典型场景应用目录》,将应用成效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场景纳入目录并进行推广。促进机器人创新成果首试首用,加快实施 “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鼓励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促进产品迭代熟化。
总之,中国通过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机器人伦理研究和监管治理等国际合作,以及北京提出的发展策略,将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中国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五、机器人大会引领产业动向表现

新品展示与技术创新

在 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家企业发布了令人瞩目的新产品和技术。宇树科技发布了 G1 量产版本,智元机器人推出了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产品,逐际动力展示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CL-1 在模拟仓库中的搬运任务能力,星尘智能发布了新一代 AI 机器人助理 AstribotS1,银河通用则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盖博特。这些新品的发布,不仅展示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迭代更新速度加快。从核心关节的突破到灵巧手触觉单元的创新,再到力传感器、雷达、定位导航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软硬一体化加速升级,产业链和生态逐步完善。例如,清能德创面向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自主研发了 CoolDrive Mini ANT 网络化微型伺服驱动器,具备高功率密度、高开关频率、高带宽响应以及低损耗等特点。灵足时代则突破了机器人关节在轻巧与稳准之间的创新瓶颈,自研的准直驱 120N.m 一体化关节模组 Robstride04,能驱动 1 米高的中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或全尺寸四足机器人。

促进产业交流合作

世界机器人大会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来自国内外的 169 家企业参展,展示了 600 余件创新产品,吸引了全球 300 余位机器人领域专家、国际组织代表、知名科学家、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碰撞前沿思潮。大会主论坛共设 “产业发展”“协同创新” 和 “技术革新” 三大篇章,深入洞悉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的未来趋势。专题论坛围绕国际合作、技术革新、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四个部分,与主论坛密切联动,为大会拓展更为丰富的话题外延,探索更广阔的产业空间。
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例如,韩国科学技术院携手 Rainbow Robotics 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旨在开发一种能够高速移动、克服障碍、执行精确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并立即将其应用于现有固定机器人难以应用的工业场所。全球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与德国 TUV 莱茵大中华区的合作,不仅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还提升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吸引投资关注

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关注,有望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资金支持。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热点,一级市场,百度、经纬、高瓴、鼎晖、高榕、云启、真格、梅花创投等都在一线积极调研。二级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都炒了几波。例如,5 月,马斯克在 2023 年股东大会上关于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一番话,直接拉涨了一波 A 股机器人概念。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人形机器人与 AI 相关产业链投资的研究难度较大、风险和门槛较高,通过投资相应指数是一种比较便捷的选择,如机器人 100ETF(159530,场外联接 A 类:020972;C 类:020973)和人工智能 ETF(159819,场外联接 A 类:012733;C 类:012734)。此外,景顺长城基金张晓南也在多维度解读世界机器人大会带来的投资先机,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对芯片算力的要求以及投资机遇和风险等方面的内容。

六、机器人产业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持续发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机器人的性能有望更加稳定和高效,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
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机器人提供更强大的决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例如,聊天机器人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指令,提供更准确的回答,实现更智能的交互。同时,物联卡的应用也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实现了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远程监控管理,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也将推动机器人的发展。例如,在医疗机器人领域,随着传感器技术、控制系统、视觉识别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机器人将能够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和更高的手术成功率。在水下机器人领域,新型推进技术、深海探测技术和高精度传感器的研发将进一步提升水下机器人的作业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技术的融合创新也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未来,机器人将更注重与 5G/6G 通信技术、物联网、先进材料等跨学科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性能和功能。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将参与更多生产环节。2024 年工业机器人十大趋势与创新表明,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工业机器人背后的大脑,协作机器人正在兴起,先进的传感技术、物联网和工业 4.0 集成、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工业机器人更加灵活、高效和安全。例如,在智能仓库中,物联卡可以使机器人与货架、叉车等设备协同作业,实现货物的快速准确搬运和存储。
在服务领域,机器人将更加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咖啡拉花、写 “福” 字到小区巡逻、高效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高效、智能的服务,还能在疫情期间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概率,为医护人员解决繁琐的工作。例如,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在酒店、餐厅提供送餐、送东西等服务,为酒店带来更多便捷管理。
随着成本、售价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机器人的普及率有望持续提升。花旗全球洞察分析师预测,未来 25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可达 7 万亿美元,家庭与工业应用前景广阔。在家庭服务方面,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取得显著进展,能够进行家务劳动、照顾老年人等。在工业领域,一些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投资回报周期甚至有可能缩短至 36 周,这将促进人形机器人的快速普及。
杭州擘画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蓝图,聚焦 “1+3+5” 体系及人形机器人创新,明确提出构建以人形机器人创新为引领,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努力争创智能机器人国家级产业平台。这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